首页 / 根雕艺术 / 韩新青:根雕《弥勒百态》创作谈

韩新青:根雕《弥勒百态》创作谈

我历时多年创作完成的百件根雕作品——《弥勒百态》,从2003年2月起,分别在江苏省无锡市、浙江省宁波市等地展出,受到观众的喜爱,特别在2004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期间,该作品获得很高评价,被评为传承创意最高奖。这组作品大的上千斤,小的几十斤,不论是站的、坐的、躺的、卧的,还是拿着什么物件,表达什么内容,一个共同点就是脸部表情都是笑的,不论是张口大笑,还是合口微笑,都体现出一个“乐”字。许多人看了这组作品,认为这是一个把根的艺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拓宽了根艺创作的路子,造型也很美,使人百看不厌,给人很多联想,回顾走过的人生道路,“善待人生,笑看人世”的理念就会油然而生。我的创作体会是:。作品表达了我的思想主题,正如中国美院教授高照先生所讲:“发现根雕,就是发现自己;加工根雕,就是表现自己。”我是带着深厚的情感,花了多年的心血,去立意、构思、选材、创作这组根艺作品的

雕刻时,不去过于强调动刀越多越好或者越少越好,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从每件不同根材的造型出发,去做必要的加工,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根雕要雕,但要雕好,要雕出独特的形象。这里所说的“精”,不完全等同于精雕细刻,主要是在思想上要精心,在制作过程中对每道工序都要细作,力求恰到好处。在这里,我们平时所讲的“二八开、三七开”只是个比喻词、形容词和大致比例,并不作为量词,只要作品里天然美的部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动刀的部分能够得以传神,两者能够达到天人同构、和谐统一,就算是达到制作上“精”的目的了

生活中,弥勒佛是各阶层人士都非常喜爱的艺术品和吉祥物,市场上根艺弥勒作品也非常走俏;在倡导建设和谐、平安中国的今天,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以创作根艺《弥勒百态》,来提倡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宽容处世,善待人生,热爱生活,这与时代要求也很吻合。我为什么要选择“弥勒百态”这个主题?这缘于一副脍炙人口的形容弥勒佛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楹联于平淡间见奇趣,浅显中具哲理。过去的根艺作品中,有些作者也曾创作了一两件或几件根艺弥勒佛作品,但规模化地去创作《弥勒百态》系列还未有过。从这个角度讲,立意无疑是“新”的

虽然百件弥勒作品造型上各具特色,制作上各有千秋,但不论其姿势、动态如何,其脸部表情都要体现一个“乐”字,这就是整个系列作品的“神”,让人看之而深切感受到真、善、美。当然不能是一个模型里刻画出来的乐,要有多种乐法,但要掌握一条,不能给人感觉到虚假,要乐得真实、自然。我主张创作根艺弥勒百变不离其宗——突出一个“乐”字

二、在构思造型上强调一个“乐”字

四、在制作上重视一个“精”字

百件作品不可能做到件件都很完美,其中也有败笔,只有在今后不断地去研究、去创作并加以替代

一、在主题立意上注重一个“新”字

根艺既然可以像什么就做什么,也应该可以做什么去寻找什么。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像这种组合性强的系列作品,选材上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滥竽充数,一定要有时间、空间,坚持一个“奇”字,这样才能保证作品质量,显示特色。首先要从思想上突破以根材像什么就制作什么的“顺其自然”,而是要一反常规,做什么样子的作品选择什么形状的材料,也就是带着框框去选材,这有很大的难度,但我想尝试一下

根艺美术是独特的美术,是自然造型美术,要达到意境美、品位美、独特美,就要求我们去挖掘美、处理美、表现美。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马驷骥先生,一贯倡导根艺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要突出一个“美”字,中国美院教授杨成寅先生讲:“美”是造型艺术的法律

因此我定位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结合现代人的表情、情感进行创作、改良,使得根艺弥勒形象与“布袋和尚”相比在不变中有变,摆脱了完全以表现佛像的方法创作根艺弥勒百态,使作品更加人性化,显得活灵活现,赋予作品以情趣。目前市场上各种形态的弥勒像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式的,如传说中的浙江奉化“布袋和尚”的造型,中国内地大部分寺庙里都是这种;另一种是近年来从台湾、福建传到内地市场上的抽象化的弥勒像,据说是日本的造型。至于根艺弥勒佛作品怎样才算美?我认为首先是:在弥勒的形态定位上很重要。经过社会调查,多数人还是喜欢中国式的、民间的、传统的“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弥勒像。各部位比例不当,主次不协调,根材再奇,制作再精,作品让人看了不顺眼,就谈不上“美”。所以在制作上也要强调整体比例、主次协调,这件作品才算完美。其次,一件作品的整体比例、主次协调也很重要,就是要让人看了顺眼

五、在作品整体上突出一个“美”字

三、在选材上坚持一个“奇”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5/78757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