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以奇制胜。所谓“千奇百怪”、“奇形怪状”,无非都是指向“形”。坚持以形为主,兼顾质、色,这正是对传统赏石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形”是奇石的灵魂,没有了“形”,就没有奇石可言了。“奇”是以“形”来描述的
为什么还有这么一些人,总是把这三个要素颠倒过来呢?这有特殊的原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更多的蜡石源,在江河的中游找到了具备质、色且有形的蜡石,而且有形的蜡石越来越多,于是,玩石的人们对蜡石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原来“质、色”为标准的基础上加上了“形”。随着河源玩石队伍的扩大,赏石协会的成立和赏石展览会的举办,藏家的鉴赏水平也随之提高。事实也告诉了当地藏家,凡得奖的作品几乎都是与“形”有关的,于是,在“质、色、形”三要素的排行也发生了变化,“形、质、色”成为当地评鉴蜡石的标准,摆正了形的位置,实践出真知嘛。河源是个产蜡石的地方,那些较早玩蜡石的人,开始是在江河上游寻找的蜡石多,菱角分明,几乎没有什么形状,他们几乎都是以质、色好为收藏标准的,只要有人找到一方冻蜡石,总会在河源市区内惊动玩石的人,认为这是一方好石。那是有些石种很少有“形”,没有了“形”,赏石者在无奈的情况下,就拼命地鼓吹“赏质、赏色”了。我就拿河源赏石为例吧
“形为上,质、色为辅”的综合赏石理念,实际上被当前赏石界所接受,是当前赏石人士的一种默契。如果你是实实在在研究观赏石的人,你就会发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国内外赏石书刊刊登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以质赏、色赏为主的石种,如大化石、彩陶石、蜡石、三江彩石、戈壁石、乌江石、孔雀石等品种,其立意命名大都是以“形”为主的,即使是很牵强、很模糊也拼命地找“形”,以形立意。这说明什么呢?很明显,玩石者都在“形赏”上面下功夫
我想,论石总有个标准吧,哪能这样呢?。关于形与质、色的赏石讨论,直至现在,还是相当激烈的。争论到最后,总以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一句话而蔽之。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不相让
在赏石的队伍中,赏石者一般以赏玩本地石种为主,这是明摆的事实,他们总是撇开外地的石种根据本地的石种的特点来鉴评,这本来无可厚非。真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啊。不是吗?我就看见一些人拿着几方得奖的奇石,到处张扬,甚至把得奖的证书也发到报刊和网上,洋洋得意,自以为是。但是,我发现一个大家不容忽视的问题,多数的玩石者从不去研究理论,往往因为他们较早介入,得到几方不错的奇石,就觉得自己就是玩石祖宗,是本地石种代言人。依靠这几方奇石和自己的直觉,认为自己就是名家、评鉴家,对形与质、色的关系胡诌一通,颠倒了主次关系。因为只有产地的人最了解它,对它最有研究,玩的人也多,当然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