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强作者文化、艺术的修养。仅仅会握刀刻印是不够的,需要“印外求印”。篆刻属于美术范畴,而且文字与书法又是其基础,对这两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
3.章法
甲骨文公认的可识文字一千多个,创作甲骨文印时若无所需的字则用金文的字来补。金文书体与风格繁多,在选择时应注意风格的协调性。在篆刻中汉印都是采用缪篆。汉时有六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清谢景卿《汉印分韵续编·序》指出:“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小篆结字最为严格,主要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缪摹别为一体,屈曲慎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所以在汉印中增损笔画显得灵活一些,缪篆与甲骨、金文、小篆比较,在篆法变化上比较自由一些
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这几位开宗立派的大家,在篆书上也是卓有建树的大家。难怪诸乐三先生当年向吴昌硕请教学刻印时,吴昌硕说:“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2)提高书法特别是篆隶书法的水平
因风格的品位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追求风格时也不能操之过急,为个性而个性,为风格而风格易误入歧途。(4)增强对个人风格追求的信心与自觉性。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学养功力固然重要,但没有主观理性上的把握与追求,常常会笼罩在某家某派大风格范围之内,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确立,是艺术家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艺术技巧、观念、修养等综合实力的体现。关于个性与风格,传统的观点常常以为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似乎是纯粹由于功力学养到了就形成的。风格是艺术家德识才学的集中体现,是还其“本来面目”。在还未很好掌握篆刻基本技巧时,当然谈不到个性,但在基础扎实后,必须注意发现自己个性风格的苗头,加以爱护与培养,使其成熟。摘自王冬龄《书法篆刻》
金文: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罗福颐:《古堡文编》(文物出版社);《古籍汇编》(文物出版社)
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问题,比如“暮鼓晨钟”、“花雨云涛”,选择什么篆体?怎样写法?选择什么字样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协调?如无合适的字,如何进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种书体中查不到某字怎么办?
正如丁敬诗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篆刻创作高级阶段必须使作品有个性,有独特的风格。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泥古不化与墨守成规都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
①秦印白文喜用“口”、“曰”、“田”字格,而吴昌硕喜在方形印中用竖线,并有“井"字格
(3)元朱文。元明元朱文,其篆法也有自身特点,章法尤为疏朗,横平竖直,颇为文静
甲骨文入印是近年事,由于甲骨文是象形字多,有的又符号意味浓厚,章法上处理得好,能奇丽生动。(7)甲骨文印
细白文朱虽多,但仍很紧密充实。(1)汉印。朱文要求工稳典雅,与白文一样,字与字大小协调。粗白文要以浑朴茂密为宗,白与朱相映成趣。满白文尤其要注意留朱的位置,有时有两边大一点的朱色块,显得醒目活泼
②汉印白文虽无分格边框线,但汉印笔画丰满,形成暗框。一般说来,边框的线要比篆文的线略细或略粗一些。边框本身也要有虚实变化,特别是朱文的边框,是整个印面能聚气与通气的关键之一。汉印四字白文一直讲究六条边线,边框的四条线,与框内四字横与竖的交叉两条线
首先要学习文字学。掌握了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后,还要学会查字书、字典。主要的字典如下
一般白文线条粗壮,朱文线条细挺。汉字印是缪篆,字方,布白匀整。相比较而言古玺的章法更自然而富于变化,字与字间字形大小可以不同(但仍要求能和睦相处,彼此照应协调)。古玺是大篆体,字形不规,布白不匀整。(2)古玺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因为不会写篆书的人,只能将字书上的篆书字形摹描在印上,而会写篆书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将其字的神采摹拟在印上,而且奏刀时也心中有数,可以手心相应而游刃有余。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学习文字学外,还需要有写篆书的基础,只有提高篆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艺术水平
综合:《汉字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徐中玉:《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
所谓对角呼应,往往用于其中有两字特繁或特简如“三朋四友”、“一石二鸟”,或字有呼应形状,如“眉开眼笑”、“即心即佛”等。如“吴熙载印”、“赵之谦印”等。②在传统汉印用的四字印中,有一种叫回文印,这种印的文字顺序是,右上是第一字,左上是第二字,第三字在左下,第四字在右下。这种回文印法为许多篆刻家所采用,在安排四字印时,有时为了取得对角呼应效果,就采用回文法
(2)边框法:
以上列举的不同篆刻风格注意点当然也非绝对,作为艺术创作,有时很难将其作品归于某类,但章法布白上必须协调统一富有变化,又要充实而透气
有文字有肖形图画者,要两者搭配,若单是肖形,关键就是造型要有艺术性,而章法布白有变化。(12)肖形印
小篆:(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章法特点平整工稳。(6)玉印
章法对篆刻来说,似乎比对书法绘画更加重要。章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书法的布白
这种金石气,不仅碑学书家在追求,篆刻家也在追求。用刀如用笔一样,一定要有感觉,有轻重顿挫的变化。是指用刀不单薄轻浮,有力量,有生气。指书法或篆刻线条点画里带有凝练苍朴的金石铸凿的质量感。篆刻之所以能达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就在于篆刻不仅有笔意刀味与石趣,而且也能表达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刀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厚重感。三是金石气。是指篆刻线条既含毛笔情趣又有刀刻趣味,这是篆刻线条的丰富性。二是笔意刀味。笔与刀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丁敬有几段自刻印款:“识者若未见石,当以玉章目之。”(《汪彭寿静甫印》)“一仿汉铸,一仿汉凿。”(《王德溥印》)“仿汉刻烂铜印”(《宝云》)说明丁敬刻的是石头,追求的艺术效果却是切玉、铸铜、槌凿铜的质感,并以能达到这种乱真的程度而沾沾自喜。用刀头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断挺拔,修饰太多,均不可取
缪篆:《汉印分韵合编》(上海书店);《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创作分为模仿型创作与独创型创作两类。临摹和创作的关系是:篆刻临摹掌握了一定技巧后,可进行创作,创作是对临摹理解与传统技巧掌握程度的验证。所以说篆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创”的过程。所谓“独创型”,就是指创作者完全成熟后其创作能表现个人艺术观念与风格,如赵之谦、吴昌硕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们早期作品也还是“模仿型”的。通过篆刻临摹阶段,就可以进行篆刻艺术创作的训练。所谓“模仿型”,就是指开始进行创作,或创作还未完全成熟时,摹学各家,其创作实际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别人的影子。在创作后常常会反复地进行一些临摹,临摹与创作交替进行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方法
1.篆法
(5)封泥。除了有粗的边框外,章法属平整一路
(9)朱记印。指唐宋朱记印,近年来有人喜仿其风格,章法上大白细朱,也很有趣味
(1)安字法:
从篆刻风格来讲,章怯往往因风格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如汉印、古玺印、元朱文都有不同的章法要求
主要是应注意全体篆文之间的协调性。指十个字以上的印。(10)多字印
2.刀法
指清代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小篆体朱文,线条较元朱文更加弯曲娴娜,章法布白上有流动感。(4)细朱文
吴让之自题印谱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让之弱龄好弄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仿十年,凡近代名工,亦务必肖己。”(《吴让之印谱》)他一生刻印有上万方,可见功力之深。功力肤浅而想在篆刻创作上能出人头地是异想天开。(3)加强篆刻实践,加深功力。同时要广学各家各派,才能撤取众长
进行篆刻创作当然也必须从篆法、刀法、章法这三方面来谈
(8)鸟虫篆印。因为篆文本有图画性与装饰性,章法易生动,其装饰示意性的形状与线条又简洁大方
要想在篆刻创作上形成个人风格,而且是优秀传统基础上构建的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必须在以下提出的几个方面作努力
而吴昌硕“泰山残石楼”、“一月安东令”,是将两字合并在一格内,四字印、七个字的印也可用此法。在五字印中,有时人们处理成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字样。如“某某章”的“章”占两字位置,此为“拉长”。③合并与拉长
4.个性风格
章法主要是字与边框的安排,以及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称之为“安字法”与“边框法”
①原则是自上至下,自右向下
此可偶尔为之,章法较难处理。指以楷书、隶书、行草入印。(11)今文印。篆刻以篆为主,其他书体不是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