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保护 / 鳗鲡病害及处理概况:鳗鲡狂游死亡症

鳗鲡病害及处理概况:鳗鲡狂游死亡症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本症传染性极强,因而认为具病原体,而且病原体对寄主具较高的选择性。精养池一般突发性鳗鲡体力减弱、被水流卷入池中央排污口,这些病鳗表现为体表粘液脱落,徒手能捞起。土池欧洲鳗鲡的养殖,由于其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更强,因而,环境理化因子突变、环境中生物相对变更、鳗鲡从精养池运输至土池的适应过程等,均与狂游性死亡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鳗鲡狂游死亡症,为欧洲鳗鲡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在养殖鳗鲡仅发现于欧洲鳗鲡及美洲鳗鲡,日本鳗鲡不发生。由于至今未查明其发病的确切原因,因而无良好的防治方法。另外,一些新疾病的出现及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给疾病的处理带来了困难,本文就此作总结探讨。有条件者降低水温为最佳方案,并在饵料中添加清凉解毒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及适当的维生素。死亡数量迅速上升,由几尾上升至几百上千尾,早上排污发现死亡数量一般高于傍晚。另外,聚中鳗鲡活动异常,卷曲、翻滚,随病情的发展,聚中鳗鲡数量迅速增加,水面少量呈间隙性窜游或侧身窜游后沉底,如此反复。2000年度鳗鲡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频繁,尤其是一些危害重大的疾病大面积流行,给养殖生产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气候的适宜程度与本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狂游性死亡症的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一般无发病前兆。死亡鳗鲡僵直,口张开,头上仰,呈窒息死亡状。土池养殖鳗鲡突发性出现水面,个别鳗鲡头向上窜游或侧身窜游,靠近池边出现少量鳗鲡呈倒退性游动,与精养池病鳗相似,鳗鲡体表粘液脱落,徒手能捞起,部分病鳗钻池梗或窜游至池梗,水面窜游鳗鲡数量于清晨及傍晚数量多于中午。病鳗除体表粘液脱落外,鳃粘液分泌增加,粘液层加厚,严重时粘液斑块状脱落,下额及腹部磨损,具明显的磨损斑,体表腹部具少量出血点,体色变浅,膘壁增厚,无其他特异病症。因而,环境恶化、用药不当为直接诱导因子,从而导致病原体的大量繁殖而爆发狂游行死亡症。禁止病鳗的流通、养殖期间保持稳定的水质环境、保持鱼体良好状态(减少应激)、选择优良的养殖水源及气候对本症具积极的预防作用。狂游行死亡症流行广泛,作者认为病原携带者的传播为主导因子,如三类苗及病鳗的贸易,另外,由于寄生虫耐药性的产生,盲目加大用药剂量如甲苯咪唑、克虫王及硫酸铜、有机磷类药物等导致了鳗鲡药物中毒、免疫及抗应激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狂游性死亡症的暴发。病原携带者的贸易传染是导致区域性发病的重要途径。如长期高温(超越养殖鳗鲡的适宜范围)或气候剧变(冒雨、台风等环境条件剧变)将引起本症的大范围流行。在实验室研究中,氨氮、亚硝酸氮急性中毒以及一些药物的急性中毒试验均能模拟出狂游症状。有关本症的病原体,大多研究认为与病毒有关,迄今发现的病毒有类冠状样病毒、弹状病毒,但均未明确病毒是否有直接致病因子,而大多学者认为本症与环境因子、鳗鲡的体质及养殖操作有直接关系。一旦发病,应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应激为主要措施,并施以中草药类、水质改良剂、含氯剂等,一般禁止使用抗生素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3/08/7950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