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脓疱状物,次年3月下旬开始在病疱边缘及枝干向光面出现橙红色痘疮状小疱,散生
隔20一30d再涂1次,共进行3~4次,可获得较好效果,同时对健树喷药保护以预防病害发生。2、药剂防治:在3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上旬结合防治其他病虫进行涂药防治,首先用刷子刷净枝干,然后涂上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1999年3月对250株病树采用物理、化学、树体复壮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
二、病原及发生规律
次年春季气温上升,树液流动时恢复活动,开始向四周蔓延扩展,不久在老病疤边缘或病枝干向光面产生粉状物由风雨传播,从杨梅伤口侵入为害。2000年经有关专家对病原的鉴定,杨梅赤衣病是由伏革菌(Corticiumsaimonicolor)侵染所致。针对青田县鹤城镇京岙村2hm2东魁杨梅和贵岙乡郑岙村1.3hm2下坑梅观察,共观察单株250。病菌以菌丛往病部越冬
一、症状
该病为害杨梅枝干,以主枝、侧枝发病较多,一般多从分枝处发生,发病后明显的特征
约5Od后,整个病疤上覆盖粉红色霉层,干燥时到处飘散。或彼此相连成病斑,可布满整个主干主枝向光面
病害的发生与温度和雨量有密切关系。7-8月高温、干旱季节发病减缓。其次,树龄大、管理粗放的杨梅园发病也较重。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两个发病高峰期。气温花20-25℃时菌丝扩展迅速,因而在4-6月温暖多雨季节发病严重
1、采用农业综合技术措施:①加强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对杨梅园进行开沟排水,做到园内不积水。即5月份用杨梅专用肥每株2-3kg或含硫酸钾的复合肥每株1-2kg,7月中、下旬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每株1kg,或草木灰10-15kg和尿素0.5kg。③合理修剪,删去过密的内枝和上部大枝,开出天窗,同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②根据生长发育季节,增施钾肥1~2次。因杨梅大多种植在山坡地上,园土较贫瘠,需间隔2~3a对土壤深翻1次,深翻的同时施入杂草、枯枝残叶等土杂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新根生长。④在杨梅树芽萌动时(2月下旬)用80%石灰水涂刷枝干
是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故称赤衣病。发病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可见很薄的
杨梅赤衣病是近年来新发现为害杨梅枝干的病害,在杨梅病虫害防治上很少有,该病在杨梅主产区浙江丽水、青田等地普遍发生,发病率达50%以上,并有进一步扩展蔓延之势,严重影响杨梅产业化生产发展。笔者于1998-2000年3a间,对该病进行技术攻关,探索出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供借鉴
株,该病一般从3月下旬开始发生,5-6月盛发,11月后转入休眠越冬,整个生长季节出现
三、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