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博物馆 马涛
两汉玉蝉多采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玉琀就是其中之一,玉琀是指含在死人口中的玉石。这件玉蝉是典型的“汉八刀”工艺,玉器刀法简单,粗犷有力,刀刀见峰,其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汉代玉器阴线刻饰的工艺手法和强烈的写实性,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淮安市博物馆藏西汉时期玉蝉,长6厘米,宽2.8厘米,厚0.7厘米,采用新疆和田白玉料,玉质洁白温润,刻工精细,线条简洁明快,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通体光素无纹,打磨光亮,蝉体扁平,呈片状,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均突出体外;玉蝉整体形象生动,形态逼真,立体感强,雕工技艺娴熟,刀法细腻洗练,双翼两侧边沿较薄,有透明之感,两翼末端尖锐,尖峰扎手;整体造型新颖质朴,刻画简练,神韵尽在。在汉代,非常盛行含蝉形玉,古人以蝉做琀,“取其清高,饮露不食”
因此,在出土的墓葬中保留了各个时期众多的精美玉器。葬玉就是指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丧葬之礼在我国起源很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由于人们相信玉有保护尸体的作用,所以对坚硬不朽的玉,充满迷信,不但把它作为神圣之物消灾辟邪,而且以玉敛葬,祈求再生
汉代玉蝉也有作为生人佩饰,在尺寸上略大,蝉头有穿孔,佩蝉于身表示高洁;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意寓精神不灭,生命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