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征及病因】
主要危害茎、叶柄基部及块茎。叶柄基部及球茎染病后,初呈暗褐色不规则的小型斑,后软化,使叶柄湿腐,植株倒伏,叶片由绿变黄。高温、高湿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绢丝状霉;并可蔓延到周围土面形成一层白色绢丝状的网膜。后期生圆形菌核,茶褐色,似油菜籽。病菌可通过叶柄基部向下蔓延,直接危害地下块茎,引起腐烂。臼绢病有时和软腐病同时发生,病部表面产生臼色菌丝及褐色菌核,内部组织软腐,多为糊状,有恶臭。白绢病又叫白霉病
⑤在植株高20厘米时,用墨10~15厘米见方的塑料薄膜包裹叶柄基部,能防止病菌侵染,
石灰、利克菌和粉锈灵等杀菌剂能附着在病原菌的菌丝和菌核的表面,使表皮细胞皱缩、破裂,接着内含物外渗,使病菌不能生长和萌发,从而起到防治作用
②种芋用0.1%硫酸铜溶液,在或仰代森镀300~400倍液,或50%多菌灵粉剂划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I0分钟,捞出,清水冲净,晾专噩于后播种
土壤酸性及中性有利于发病,pH值低于3或高于8不易发病。但病—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且常与软腐病同时危害。白绢病的病原菌在士壤流水及病之间均可生活。且寿命长,在室内可存活10年,在田间可活54年。用病残组织喂牲畜入消化道后,其病菌仍能存活。高温、高湿,尤以雨过天晴后易于流行。连作地或水旱轮作地发病轻轮作3年以上,发病率仅1%~5%
菌丝一般从寄主的茎基部直接侵入,更易从茎部伤口侵入。白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中或病株残体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菌丝进行侵染,顺着土壤蔓延到邻近植株上;也能通过雨水及中耕等作业岭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直接寄生主组织内。菌核萌发时,即可侵分提大量毒素及分解酶,作用于植株,使植株基部腐烂、倒伏。苗圃(床)间重复侵染,靠菌丝体扩大、病健株接触及流水、管理操作传播;若田间出现病株后,病株周围土壤中的菌丝可沿土壤裂缝或地面蔓延到邻近植株。病菌在回体传播
在田间增施硝酸钙、硫酸镀或喷施爱多收600倍液,可减轻白绢病的发生。④合理施肥,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据,200毫克/千克的亚硝酸盐能阻碍白绢病菌的生长,400毫克/千克可抑制其生长
也可用5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0.5克喷撒地表。或用50%的粉锈灵粉剂5棚倍液,从魔芋叶柄基部灌根。发病初期也可用75%五氯硝基苯0.5公斤,加细土20公斤配成药土,撒于茎基部周围地面,或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上喷洒45%代森铵800倍液;或25%粉锈宁2000倍液浇灌病株,均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⑥发病初期,喷洒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则倍液,或15%三瞠酣可湿性粉剂,或40%五氯硝基苯4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7~10天喷洒1次,共喷2~3次
或撒入石灰粉,每7平方米约15千克,分3次撒完,隔1周1次。每次撒石灰粉不能过多,否则对魔芋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病穴灌50%代森镀400倍液。③及时拔除病株,烧毁
该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能危害62科200多种植物,除茄科作物外,还可为害豆科、瓜类等多种蔬菜。成熟的菌丝颜色加深并逐渐集结成圆球形的菌核,直径为0.5~3毫米,外层为较紧密的细胞组成的皮层,内部是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此菌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无性世代也不产生任何孢子,其菌丝白色,有分隔,直径5.5~8.5微米。病原是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属于半知菌的一种真菌。曾发现它的有性世代[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称为罗氏阿太菌,是一种担子菌,但不常见
【防治方法】
土壤消毒。不论是盆栽或地栽,土壤都应进行消毒,每平方米用1.5克地农乳剂拌细土25公斤撒施,翻入土中。开沟浇理水,不漫灌,不淹水,少施氮肥。重病地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轮作。白绢病菌喜氧气,魔芋收获后中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埋到土壤下层,可抑制病菌生长。①避免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