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玩的玩家中,有种共识,一辈子玩古玩,如果没有一件镇宅之宝,那这辈子就算是白玩了
跟中年人攀谈得知,这根拐杖是中年人花了300元钱从一个村里收来的。李进跑到太原古玩城一看,果然如此。李进萌生了买下的想法,几经“死缠硬磨”,李进如愿以偿,以1200元的价格买到手。但自以为懂行的李进今年吃了一次亏。谁知拿到太原后,一个业内人士告诉他,这种拐杖30元一根,古玩城里到处是。高中毕业后,李进来太原打工,常去太原南宫的文物市场上转悠,一来二去跟这儿的人熟了,也掌握了不少知识。与张林不同,李进对古玩还算有些研究,他上学时就喜欢历史,喜欢一些古玩。“五一”长假,李进跟几个老乡去晋南玩,一次坐长途车时,车上一位中年人手里拿着的东西引起他的注意,那是一根拐杖,通体乌黑发雾,杖体上有不同的“寿”字,颇像一个古物
中国有句老话:盛世贵收藏。这还不算太原南宫、文庙等地的小型市场。这一切都在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古玩收藏已经成为时尚。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各类收藏品市场已超过万家。而在我们身边,就有两家规模较大的市场:山西古玩城和太原古玩城
有人开玩笑:这真是饱暖生“闲”事,衣食足而雅趣生啊。去年,全国热播的《古玩虫》已经让人们感受了古玩的魅力,而即将在太原电视台开播的电视剧《五月槐花香》,讲述的也是有关古玩收藏的一段悲欢离合。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网页,“收藏”类专栏(版)抬眼即见;打开电视,《鉴宝》、《艺术品投资》红火热闹;登录网站,藏品拍卖正在进行
但凡时尚,势必要有赶潮者,但隔行如隔山,行行道不同,古玩收藏也不例外。这里面既有摸爬滚打玩成家的,也有瞎闯莽撞而懵懵然者
雾里看花话迷眼 典型事例:5000元买只锡碗
张林说,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肯相信自己的这种感觉了。现在的张林,经常去一些拍卖会,他说,那里的东西有保障
镇宅之宝保平安 典型事例:藏字100万不卖
心存疑惑的他透过窗玻璃往外一看,发现农户的主人和其儿子正在使劲刨着地。这是个好机会呀,说不定是个宝贝。原来,老者祖上留下只金碗,就埋在院子里,因为老伴治病急需用钱,不得已才想着把金碗挖出来。父子俩看他出来立即停止了动作,张林问:“你们在刨什么?”老者支支吾吾,后来才道原委。突然,他听到院里有动静,似乎是刨地的声音。就在工程结束,施工队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张林睡得较晚。张林一听来了兴趣。去年7月,他领着一支工程队到忻州某村施工,晚上住在一农户家。好奇之下,张林推门出去
他业余有个爱好,就是收藏一些古董,他并不太清楚,只是凭感觉,就是这种“感觉”让他去年栽了一次跟头。“唉!那一次真是上了个大当。”张林是忻州人,常年在外搞建筑施工,算是个有钱人
王兵仔细研究了一下,初步认定是名家真迹(应王兵要求,此处隐去名家的名号),5万元相对于这幅字来说是太轻了,但王兵按捺住内心的狂喜,不露声色地说:“这是幅临摹的作品,不值5万。”摊主看了看他说:“看来你是个行家,这样吧,2万。王兵算是较早的玩家,其父是大学教授,对字画颇有研究,受父亲影响,王兵从小就对字画有种痴迷。在上世纪90年代,王兵在北京一个古玩市场看到一幅字,摊主开价5万。长大后,王兵开始了这方面的收藏
于是,张林鼓动老者继续挖,老者说,反正你也知道了,不挖上来也不行了。放心的张林迫不及待回到村里,付钱买回了“金”碗。第二天,张林从那只“金”碗上刮下来一些面面,拿到忻州有关部门鉴定,结果就是金粉。“一看就像是老东西。”张林说他当时就是这想法。一个月后,张林拿着“金”碗到太原,一位专家看了看,告诉他这是只“锡”碗,是用锡做的,根本不是金碗,至于从碗上刮下来的金粉,肯定是造假者镀上去的。不过,张林也多了个心眼,他对老者说,要鉴定鉴定,看是不是真的金碗。张林提出要买这只碗,老者拒绝了一番,后又颇显不舍地答应,双方讲好价钱是5000元。经过一阵忙活,果然从地下挖上来一只碗,拿到灯光下一看,碗已有些变色,不是金黄,而是暗黄
年份是指古玩藏品存世越久,往往越有收藏价值;艺术造型和特征价值,是看该藏品是否典雅、精湛,是否具有独特之功。特别要注意古玩藏品的制作年份和艺术造型、特征。一些玉器、竹器、牙器、角器等,雕工无力,不精巧,一般多为粗制滥造或由学徒所制,哪怕是再便宜,买来也无收藏价值;其中一些劣质玉或类似玉的石头,没有坚密光润的特质或玉内多杂质、黑点,无继续增值的可能,因此以不买为好。专家提醒:1、遇“绝对便宜货”勿轻信。3、对古玩藏品应多看多思多揣摩。市场上有相当多的古玩是二手货。2、做工粗劣的器物不可买。若为上品,其价位一般不会太低;太便宜的货色,尤其是卖主一再宣称的“绝对便宜货”,其实绝对有问题,即使不是赝品,也一定是残损品
古玩业的兴起,导致整个市场鱼龙混杂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真品、复制品、仿制品、赝品交织在一起,使得众多初涉古玩业者,心怀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