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窗户,能看到屋内的黄肠木堆放着,粗细不一的木材呈暗黄色。11月8日,大葆台博物馆门口,几名工人正蹲在地上,一遍一遍地抹水泥。这些工人们正在修建大葆台博物馆新库房。新库房对面不足一米处,是大葆台的旧库房。面积的狭窄,导致一号墓出土的黄肠木、棺板等大量木质文物,只能简单地堆放在一起。2003年,库房的屋顶突然漏雨。“当时没有办法,我们就把库房中的多数金属器都搬到了办公区。”周正义说。除了库房外,出土文物陈列室的环境也不容乐观。旧库房是三间小平房,库房的窗户有些锈迹斑斑。周正义介绍说,这三间共170平方米的库房存放了806件文物
与大葆台博物馆相似,民族文化宫热水管道的破裂,也暴露出库房环境问题。多年从事图书保护的国图善本特藏部图保组组长周崇润介绍说,现行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1999年制定的,其中明确了在图书库房中不应使用水暖、应采用气体灭火设备等,但不是强制性规定,民族文化宫目前还没有达到此项要求。分页:[1][2]
文物锈蚀严重
处理后的大藏经表面恢复平整,但洛布的心情依然无法轻松。工作人员洛布双手捧起一张干净的宣纸,托在被热水淹泡过的大藏经书页上。20分钟后,洛布更换装裱机上用于吸水的毡子,从而保证大藏经能正常吸水。11月16日上午,民族文化宫,湿漉漉的白色宣纸堆满了图书馆门口。经过宣纸吸水后,洛布和同事一起,将10多页藏经放在装裱机上,将其干燥展平。“有的地方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经页也变得非常薄。”洛布说,全部弄干这些文物需要近两年的时间,而且,文物的寿命也会大打折扣
关注焦点
这样被锈蚀的金属器,占这家市级文物馆藏单位金属器总数的近2/3.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数据显示,1983年至2003年,该馆减少的文物共97件。其中,因锈蚀导致直接减少的共23件。那是铜、铁质的文物受不了寒冷,一个接一个冻裂。11月8日,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展厅内,一件经过保护处理的铁器文物六铁斧上,厚厚的暗黄色铁锈明晰可见,文物的一侧已经开裂,有焊过的痕迹。“有的金属器我们不敢碰,一拿就不断掉渣。”工作人员介绍,冬天的金属库里,有时甚至能听到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就是这件已经锈蚀的文物,在该馆700多件金属器中,还属于保存较好的一件
原有的11匹马和3辆车倒在地上,只能看出大致的轮廓。墓坑里的灰尘则更多,整个底部都覆盖着。墓坑正中央,已经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墓地的车马坑内用普通的玻璃罩着,但挡不住灰尘的侵蚀。近期,墓坑内生干裂现象。工作人员指着其中一个保存稍微完好的车轮说,刚出土时,车轮上有红黑相间的雕漆,如今,车轮上只能看到厚厚的尘土。走进刘建的墓室,昏暗的阳光射进来,浮尘在眼前闪现
北京乃至中国很多博物馆,馆藏文物锈蚀情况远远比这个严重。”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办公室主任郭宏说。报告调查组负责人之一郝黎介绍,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一些国家一级文物的木版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霉变,经版上的字迹部分脱落;中国航空馆、北京航空馆的飞机、雷达等军事设备老化严重;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露天陈列的大部分石刻,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
11月15日,由于热力管道破裂,民族文化宫数十万件馆藏文物浸泡。和民族文化宫一样,库房环境是诸多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来自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组的报告显示,北京现有市级和区县级文物馆藏单位81家,仅18家库房拥有温度湿度控制。除了偶然因素外,国图善本特藏部图保组组长周崇润承认,库房达不到要求也是文献受损的原因之一。而这些单位馆藏文物62万件,其中80%为易腐蚀文物
大葆台博物馆馆长周正义认为,文物的锈蚀和毁损,跟馆藏环境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三间共170平方米的库房存放了806件文物,大量木质文物只能简单地堆放在一起
1983年至2003年,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因锈蚀导致减少的文物共23件
作者:佚名
相似的情况在北京诸多博物馆中都存在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博交流馆近日完成的《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北京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20年间因锈蚀导致文物数量减少23件
“现在的馆藏文物现状可谓触目惊心,再不采取措施,一些一级文物可能变成废铜烂纸。”参与报告调查的一工作人员痛心地说。报告指出,库房面积狭小,没有各种保护设施;专业人员缺乏,文物保护不当;资金匮乏,设备无法改善,成为目前文物保护的严重障碍
库房环境堪忧
大葆台西汉墓葬内有两座墓室,一号墓是西汉广阳王刘建的陵墓,二号墓是其王后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