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雕家俱 / 青花

青花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青料种类】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

二、宋青花(960—1279):

【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

三、元青花(1271—1368):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苏泥麻青: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 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一、唐青花(618—907):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根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pen.com/2024/07/82508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